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AI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。
2025年,DeepSeek横空出世,发布短短20天,日活跃用户数就超2100万。这一惊人的数据,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,AI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,而是切切实实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。
AI生成图片
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日趋丰富的应用场景,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。比如,日照钢铁集团引入AI智能检测系统,能快速精准识别钢材表面的裂纹、孔洞等缺陷,检测精度远超人工。浣洗打造的智慧洗护工厂,利用AI技术实现衣物的智能分拣、精准洗涤和高效烘干。AI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路段车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,有效缓解交通拥堵,等等。
人工智能已经在众多领域“遍地开花”,作为普通人,该如何拥抱AI这波科技红利,让它为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呢?
打破刻板印象,让AI不再 “高冷”。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AI仿佛是一个神秘而又高冷的存在,它被复杂的代码和高深的技术所包裹,让人望而却步。想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,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。比如,多关注一些与AI相关的科普账号,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;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,如 Coursera、网易云课堂等,学习相关的课程;可以亲自体验一些AI产品,比如智能音箱、图像识别软件等,通过实际操作,感受AI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。只有真正了解AI,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误解,才能迈出拥抱AI的第一步。
Get实用AI技能,为职场生活 “开挂”。AI不仅是技术的前沿,更是提升效率的利器,掌握一些实用的AI工具,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。比如学会使用一些实用的AI工具和平台,让它们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。以写PPT为例,以前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构思框架、寻找素材,而现在,有了像Tome这样的AI辅助软件,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,它就能一键生成精美的PPT框架,还能根据你的需求推荐合适的图片和图表。一些AI写作工具,如ChatGPT、豆包等,AI图像生成工具,如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等,都可以为工作助力添彩。
开启创新思维,释放智能红利。AI不只是个工具,更是激发创新的 “魔法棒”。教育领域,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,量身定制学习方案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;医疗领域,AI辅助医生诊断疾病,通过分析大量医疗数据,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,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;金融行业,AI用于风险评估、智能投顾,给用户提供更安全、便捷的金融服务。巧妙运用AI技术的辅助,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很多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,充分释放智能红利。
然而,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,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,个人信息安全、虚假网络信息内容生成、算法歧视等问题时有发生,接下来,还应多角度施策,筑牢人工智能安全防火墙。
强化顶层设计和法规建设。针对AI的安全问题,有关部门出台了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法律法规。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“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”,体现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。这些法规政策对于化解潜在技术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,需要严格落实。
新华社发 程硕作
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。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问题、透明度问题和有害性等方面的研究,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,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,提高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,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。
强化伦理道德与责任。持续细化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者、服务提供者以及用户的法律义务及其责任承担方式。AI技术的智能化特征一旦被应用于网络黑灰产领域,会对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。因此,应更加规范研发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科技创新行为,借由事前安全风险评估、强制性算法备案等治理措施的法治化,引导产业的良性发展。
“君子使物,不为物使”。在AI的浪潮中,人类不是被替代的过客,而是引领变革的舵手。期待通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,我们能更好地驾驭这股强大力量,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(他山之石)(图片源自网络)